“理润江州”唱响乡村振兴
——崇左市江州区创新理论宣讲工作侧记

“老张,快来看,我们村上电视啦!”日前,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宜村村民何翠华兴奋地招呼着邻居。手机屏幕上,熟悉的村口大榕树下,几位村民正用壮话唱着自编的山歌,歌词里融入了乡村振兴政策的内容。这段3分多钟的微视频,如今已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。
这一幕,正是江州区创新理论宣讲工作的生动缩影。近年来,江州区打破“台上讲、台下听”的传统模式,让理论宣讲“活”了起来,真正“声”入人心。
土专家遇上新思想
“以前听报告,那些大道理听着就犯困。现在不一样了,宣讲员说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事,听得懂、记得住。”那隆镇岜王村村民周子莺感慨地说。
这种变化,源于江州区精心打造的“壶城新声”理论宣讲队伍。
这支29人的队伍里,有退休教师用快板说政策,有村支书用方言讲故事,还有文艺工作者把理论编成山歌。
“我们这支队伍中,党员比例占到了65%,保证了政治素养,而多元化的职业背景则让宣讲更‘接地气’。”江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、社科联主席卢娟说。
“我们不是‘照本宣科’,而是要做理论的‘翻译官’。”宣讲员、江州区高级中学教师廖宇珍说。为了准备一场关于教育改革的宣讲,她走访了十多户学生家庭,收集家长们的困惑,再用具体的案例讲解政策。
这支队伍的选拔可谓“过五关斩六将”。先由单位推荐,再经过理论测试、试讲考核,最后还要看群众反馈。入选后,宣讲员们每月都要参加培训,既有专家授课,也有老宣讲员分享经验。
小视频讲透大道理
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,江州区敏锐地抓住这一趋势,推出“理润江州”微宣讲系列。
令人惊喜的是,今年以来,已有3期视频被“学习强国”平台采用。
《改革春风催新芽 乡村振兴谱新篇》这期视频拍摄地点选在了新和镇卜花村。镜头里,宣讲员周全讲述卜花村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乡村发展新路径。与此同时,镜头画面里交替展示着卜花村乡村发展新风貌,让群众直观感受到在政策引领下卜花村发生的显著变化。
“制作这样的视频,最难的是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。”江州区融媒体中心总编辑程远霞说,“每期视频从选题到成片要经过多次讨论,既要确保理论准确,又要让群众爱看。”
形式上的创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:有情景剧《我们村里的公共食堂》,还有用本地美食讲解政策的“理论厨房”系列。这些短视频网络平台广泛传播,形成了“30秒观看、5分钟思考”的传播效果。
老场所变身新课堂
宣讲场所的创新同样令人称道。江州区把宣讲搬到了村头大树下、社区广场上、企业车间里,甚至田间地头。
在太平古城景区,“理论+旅游”的宣讲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。宣讲员甘婷将古城历史与当代发展结合,让游客在游览中了解党的政策。在新和镇卜花村,“移动宣讲站”随着采摘季节变换地点,果农们休息时就能听到最新政策。
“这种宣讲不占时间,干活休息时听听,既解乏又长知识。”庆合村果农颜奔洪笑着说。
数据显示,江州区这种“嵌入式”宣讲的参与率比传统会议式宣讲高出40%。
理论种子结出实践果实
创新的宣讲方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。在江州区,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主动关注政策、讨论理论。
罗白乡蒙井村火龙果种植带头人韦金立就是受益者之一。通过宣讲活动,他了解到乡村振兴扶持政策,申请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。“要不是听了那场宣讲,我还真不知道有这样的好政策。”韦金立说。
在社区,居民们通过宣讲了解了基层治理政策,主动参与“红色物业”建设;在学校,老师们把理论融入教学,引导学生们关心国家发展;在企业,职工们通过学习找到了政策与发展的结合点。
如今在江州区,理论宣讲已不再是单向的灌输,而成为了有来有往的对话。这种变化,正是理论“活”起来的生动体现。(陆华勇 何玉娥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